知乎、抖音、B站用戶互相鄙視,她們三者之間存在一條怎樣的鄙視鏈?

近日為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:在b站小伙伴眼里,b站=知乎>抖音;知乎小伙伴眼里,b站=知乎>抖音;同上但在抖音眼里,抖音>知乎=抖音。其實還有個快手的,這里的問題沒涉及到快手,那就先不談快手吧。大家也看到了,以上所示的鄙視鏈并不客觀與公正,下面就公正的來看一看。

公正、公平、客觀,就事論事地來討論這方面的問題。首先,所謂的鄙視鏈只是一個調侃性的名詞。其本身是否實際存在,在哪里存在,以什么樣的方式存在,為什么存在,其實都跟其不同的用戶(觀眾+創作者)層級息息相關。我對這幾個平臺都有所涉獵,也算見識了形形色色的用戶群體,對他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:普遍對自己主要混跡的平臺的認同感更強,而且一入XX深似海,用戶性格也會逐漸被對應平臺的主流審美觀所同化,從而進一步深化這種認同感,與文化歸屬感。再來看看造成鄙視鏈的三個重要因素:

1、視頻“良品率”

良品率是指產線上,最終通過測試的良品數量占投入材料理論生產出的數量的比例。dou音絕對會有很多用心的,好的視頻。但是相比于好的視頻,差的視頻實在是太多了。找個好視頻和垃圾堆里找金子一樣。原因何在?因為這里的視頻制作極其容易,制作時間短,幾乎錄出來就成型了,根本沒有視頻的制作技巧。不過人家本身定位就不是精品視頻,講究的就是隨做隨發,也不能怪人家。

2、創作者生態的差異

說到這,可能會感覺dou音的創作者是否更有錢賺、更健康一些?顯然不是。B站的創作者則與此不同:你只要能積累一批忠實粉絲,他們的黏性會高得可怕。另外要提一句,dou音對創作者也未必毫無好處,畢竟是國民流量平臺,一旦你的視頻內容非常有趣,會被算法挑中,很快進入頭部(注意,是你的內容上天,不是你)。B站的話,創作者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的,比較辛苦,要慢慢積累關注。這方面知乎與B站比較類似。

3、針對人群

即使軟件沒有說針對誰,各位也很自然的對號入座了。為了不讓有些人不滿,就不說詳細了。反正,鄙視鏈本身不應該存在,但是一些人總是在自己沒有干貨或者品味低下的同時,想和那些花了時間提升品味的人齊頭并進,尋求公平,你認為可能么?

通過分析,以下的鄙視鏈是比較客觀的:b站用戶=知乎用戶>抖音,你覺得呢?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。

找一個咖啡加火腿腸的短視頻!!在知乎上看到的,但是找不到了,說是有錢就是了不起!

你可以去搜這個視頻啊,另外知乎上都是可以看瀏覽歷史的,你可以通過這個找到你之前看過的問答,如果以后看到什么感興趣的可以點收藏都有這個功能的,還有分組,就能方便以后看了,不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了

B站最強新人朱一旦三個月追上敬漢卿,他是干什么的?

現在很多都是,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在嗶哩嗶哩這個網站上面有一陣子,產生了有一名新人就占據了9月份的榜首,這個讓人非常的驚訝無比。而朱一旦他在他的視頻當中表現出來的形象,就是一名非常無聊的有錢人,想要讓我們在他的視頻中看到有錢人的生活是怎么樣的,他有錢也是真的有錢,手上帶著一塊勞力士的表,雖然這個表只有幾萬塊錢,但是也可以作為,以一個入門級別的表。而且在他的視頻當中可以看得出來,朱一旦這個人也是沒有非常浮夸的風格的,他并沒有帶一些金鏈子來凸顯他的豪氣所在,每天只是穿的特別簡單。

我認為他的成功也離不開以下的幾個特點。

一內容視覺的獨特性,他是以自身為第一視覺去敘述,表面上面是讓觀眾體驗到有錢人的枯燥,但是在認真去研究的時候帶來的是受害者的情感共鳴。二精良的內容制造朱一旦的每期內容都是非常優質的,從一些內容策劃或者是一些演員演技都下足了功夫。他的視頻就區別于其他阿婆主做的視頻,不同于有一些情景劇賬號就引用一些套路情節都是被定死掉的。他有很多的優點,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這么火,才能抓住觀眾的心。注意到這個人也非常的有內涵,他并不是只是想讓我們知道有錢人的生活是怎么過的,還想讓我們從他的視頻能看到這個社會的一些本質。

朱一旦在他的名下有11家公司,是一個非常有錢的老板,而且他的推廣也做得特別的好,他的團隊把精力放在了一系列的延伸賬號上面,有抖音有知乎有微博有b站,就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他的視頻,可以增加更多的受眾群體。

知乎用來干嘛的

知乎是網絡問答社區,連接各行各業的用戶。用戶分享著彼此的知識、經驗和見解,為中文互聯網源源不斷地提供多種多樣的信息。

準確地講,知乎更像一個論壇:用戶圍繞著某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相關的討論,同時可以關注興趣一致的人。對于概念性的解釋,網絡百科幾乎涵蓋了你所有的疑問;但是對于發散思維的整合,卻是知乎的一大特色。

擴展資料:

用戶體驗

1、 準確地講,知乎更像一個論壇:用戶圍繞著某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相關的討論,同時你可以關注和你興趣一致的人。對于概念性的解釋,網絡百科幾乎涵蓋了你所有的疑問;但是對于發散思維的整合,卻是知乎的一大特色。知乎鼓勵在問答過程中進行討論,以拓寬問題的發散性。鼓勵答案的非針對性,鼓勵答案的Wiki可參考性。

2、比論壇更加具有排他性,在知乎的每一個注冊用戶都有一個PR(Person Rank),你的每一個操作都將直接影響你個人的PR 值。在回答的時候,答案順序按贊同票數排序,贊同票數相同的情況下按個人PR值排序,同時隱藏被認為無效的答案。這在一定程度上過濾了相當的垃圾信息。

3、知乎曾經堅持嚴格的邀請制度,一來是為了確保用戶準實名身份的真實性,二來避免產生過多的垃圾信息。準實名可以方便用戶有的放矢的向你感興趣的人提出疑問,這是當初韓寒流產的《獨唱團》中有一個相當有意思的欄目,“所有人問所有人”,換句話說,這就是現實版的知乎。同時,知乎嚴格的邀請制度也使知乎籠罩著濃郁的嚴謹氛圍,以keso為代表,不言則已,一言服人。

4、以信用為基礎的SNS關系。可能單純作為SNS與問答的整合,國內人人網應該更能快速發展;但是正如前文所說,嚴格的邀請制度,排斥了相當一部分無效信息;如果人人網亦推出社會化問答,那必然會整合你原先的好友,而這部分好友顯然不可能都是對你的關注點感興趣的人。這也幾乎否定了任何大型互聯網公司進軍Quora類問答的可能性。

參考資料:

知乎上有個博主分析了說:為什么你的戀愛都不長久,而有的人能從開始走到最后?

得先了解自己想要找什么人開始,不知道找什么,找到了不合適自然很快分手,戀愛也不是和誰談都順利,兩個人性格,生活習慣,家庭,等等都很重要,開始時間短,根本沒辦法了解,時間一久多少能知道對方性格和習慣,當不能磨合又不想改變就放棄了。所以關鍵還是要定位準確,看好人再談,不要急著談,要談就認真,用心,遇到矛盾也不退縮,不放棄,積極解決,自然就能長久相處下去了。